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尚力财经 239 0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本篇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且重点论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1张图片-欧交易所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文中先是提到孔子评价史鱼的做事风格。

史鱼是卫国的大夫,孔子说他是特别刚直的人。

因为史鱼做事太过直率,无论国家是有道有秩序,还是国家混乱,君王昏乱,他都照样像箭一样直射过去处理事情。

这是孔子对史鱼的这种做法相当反对。

相反,孔子对蘧伯玉的作风就比较赞赏。

因为如果国家有道,就出来当官,为国家做事;而国家一旦混乱,就卷而怀之,回家归隐去。

这种作法是孔子认为的弹性能力,要成大事前,先要懂得保护自己,而不胡乱出来添麻烦,最后帮不上忙的话,可能还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后文提到孔子谈论沟通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话;适当的人面前说适当的话。

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判断,不胡乱说话,该说时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这样既能不给自己带来麻烦,也可以给他人带来好处。

继续下章: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文解析: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有感解读:

本章孔子再次提到“仁”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生命。

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高贵的东西吗?我相信一定是有的。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实际上,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

无论是“杀身成仁”,还是“舍生取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道德和正义的胜利。

这点上,在苏格拉底身上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用生命来换取人们的觉悟,在苏格拉底看来,既然他整个人生的目标是希望教育更多的人,或许死亡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一种“杀身以成仁”的精神。

在今天这个“莺歌燕舞庆升平”的和平年代,我们不用再为求自由和解放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但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把做人的原则和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放在首位。

继续下章: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原文解析: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

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有感解读:

本章谈到子贡来问如何实施仁德。

这章与之前“颜渊问仁”,“子张问仁”有所不同。

“子贡问为仁”,“为仁”的意思是如何培养仁徳。子贡问的重点不是仁的含义,而是达到仁的方法。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了,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

孔子先告诉子贡,若想将一件事情做好,首先得把做成这件事情的工具准备好。

而这个“工具”指的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结交的朋友。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说得就是你住的这个国家里,就要懂得跟随这个国家里的贤人志士,学着他们做事。

所谓“良禽择佳木而栖”,就是要去找那些好的人,为他们工作。

同时呢,又要选择跟那些比自己更好的人交往,当你有了贤者和仁者的帮助,你才能够将仁发扬光大。

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平时交友时,是否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呢?

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个大染缸,它直接对我们的气质谈吐甚至人生轨迹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在平时给自己多一些磨砺,为自己的成功增加一些砝码,“机遇总是偏向有所准备的人”;其次就是要多接近贤能的人,远离小人,受到好的熏陶和影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