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观复淡成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是最早种植栽培水稻的国家。日常中我们种植食用最多的水稻品种有“籼稻”和“粳稻”。它们脱壳后即为我们常见的长而细的籼[xiān]米,短而圆的粳[gěng]米。
籼米和粳米
此时在看的各位中一定有人会站出来说“粳[gěng]米”拼音标注有误,它应该念“粳[jīng]米”。确实现在字典中只有一个“jīng”的读音,但是很多年前包含张启发、袁隆平等一批中国农业专家们已对此提出过异议,在水稻研究者看来,“粳”字怎么读,关乎中国稻作文化留存、中国水稻学界能否在世界学术界重新赢得水稻亚种命名权的大事件。
2011年《新华字典》(第十一版)即将出版的时候。面对水稻专家的质疑,《新华字典》修订组拿出了自己的回应:粳,《广韵》古行切,平声庚韵,见母。此字为二等字,北方多读细音,南方多读洪音,所以仍然以“jīng”发音。
而在前两个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篇有关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变异的重磅论文中彻底纠正了这一点,更加捍卫中华历史文化地位和民族尊严的是,再次提出以“Xian”(籼)和“Geng”(粳)两个汉语农业术语代替现有国际上使用Indica(印度型亚种)和Japonica(日本型亚种)的水稻专用词。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水稻研究的奠基人丁颖(1888–1964)就提出过此论点。
这一切论点从考古角度来说都是有迹可循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水稻的来龙去脉。
两万多年前,最后的冰期开始消退,天气逐渐回暖,植物和动物重新在寒冷的地球北部荒原繁衍,约公元前1万年,人们开始探索狩猎采集以外新的食物来源方式,他们尝试着驯化动物与种植植物并取得成效。
在最初的农业活动中,人们发现农耕种植可以提供可靠的食物来源,它的存在为食物的储备和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基础的条件。事实证明,历史上包含中华文明在内的四大古老的人类文明,都是以农业文明为开端,食物的剩余和储备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去从事其他行业,社会才有进一步多样化的发展。
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肯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但他同时根据自己提出的著名假说:作物起源中心是现存栽培品种和近缘野生种基因多样性最高的地方,多地域考察对比后,尽管印度栽培水稻的时间要晚于中国,但因为在印度发现了很多野生稻,所以他提出水稻起源于印度,中国的水稻是从印度传入的说法。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水稻起源于印度自然成了学界的主流观点。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根据稻种的形态、杂种结实率等发现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将栽培稻种分为两大群,又分别定名为印度型亚种,和日本型亚种,即粳稻为日型亚种,籼稻为印型亚种,并沿用至今。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稻穗纹盆
浙江省博物馆藏
直到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稻谷遗存及稻穗纹盆才开始动摇“水稻起源印度学说”。而后印度及其他各国也不甘示弱,纷纷拿出史料证实他们的水稻种植更早。但后来在1988年湖南省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当时发现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经文物部门测定为9100±120年(约万年)的稻谷遗存,这比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实物推断年代又向前推进近两千年。
新时期时代 稻壳与谷粒
彭头山遗址
2011年工作人员又在探方2H3小方的第五层彭头山文化层中,在筛选泥土时发现了第一粒炭化稻谷,又再次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已种植水稻的例证。
新时期时代 炭化谷粒
彭头山遗址
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十二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等。
而当年丁颖早就指出,公元121年东汉的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已有籼为“稻之不粘者”,粳为“稻之粘者”的记述。加藤茂范完全忽视了中国2000多年前已有的分类和定名,而我们也发现汉代同时期用于祭礼的器物上也早已有了谷类纹饰。
汉代 螭虺[chī huǐ]谷纹环
观复博物馆藏
公元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有在稻田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以上各种研究结果表明,考古发掘的史前稻作遗存,应是稻作起源的实物证据。
至于后面各朝,出土实物和资料就数不胜数了,北宋以后中国人口急剧增加,达到一亿,到清朝末年达到了四亿。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一直是起了巨大的作用。
标签: 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