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封号列表(国公府封号)

尚力财经 2824 0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刚即位就开始了削藩政策,他的五位叔叔相继被削掉爵位,危机也马上来到了燕王朱棣身边,为此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兵打进南京城,战乱中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即位。朱棣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人。在四年的战争中,朱棣手下也出现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朱棣即位后,册封了8位国公,这八位国公是朱棣打天下的重要助手,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简单地了解一下,看看他们是否能比得上明朝的开国六国公。

1、荣国公张玉

张玉,出生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河南开封人,早年曾在元朝任职,担任过枢密院知院,元朝灭亡后跟随元顺帝逃到了漠北。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归顺明朝,这一年他42岁。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张玉参加了捕鱼儿海战役,因功升任济南卫副千户。洪武二十三年跟随蓝玉征讨北元,一直打到鸦寒山,后来调到燕山左护卫,仍任指挥佥事,成为燕王朱棣的部下。

洪武二十六年和二十七年,张玉两次跟随朱棣出征塞外,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又足智多谋,逐渐得到燕王朱棣的器重。当时朱棣手下的将领中,张玉善谋,朱能善战,两人是朱棣的左右手。

国公封号列表(国公府封号)-第1张图片-欧交易所

张玉影视形象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张玉率兵夺取了北京九门并在三日之内控制了整个北平城。而后又跟随朱棣在真定战役中击败耿炳文,郑村坝之战中击败李景隆。

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燕军在攻打东昌府时与历城侯盛庸相遇,朱棣率军冲入阵中被盛庸包围,张玉和朱能分兵两路,前去救援,然而冲杀中朱棣与朱能会合,张玉不知仍在阵中冲杀,最终力竭而死,时年58岁。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后,先是追封张玉为都指挥同知,同年九月又追封他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荣国公,谥号忠显。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张玉被加封为河间王,改谥忠武,并得到“配享太庙”的殊荣,与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荣国公姚广孝一同附祭于成祖庙廷。

2、成国公朱能

朱能,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安徽怀远人,一出道就在燕王朱棣麾下效力,曾多次跟随朱棣北征,收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手下的将领们也开始了建功立业。朱能与张玉堪称是朱棣的左右手,他俩也是朱棣武将中的翘楚。真定之战时,朱能随朱棣击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并率三十敢死士追击至滹沱河,郑村坝之战中击败曹国公李景隆。

建文二年(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中,朱能担任燕军前锋,击败南军平安部,东昌之战,朱能与张玉冲入阵中,张玉战死,朱能掩护朱棣冲出盛庸的包围圈。

国公封号列表(国公府封号)-第2张图片-欧交易所

朱能

张玉战死后,朱能成为朱棣手下第一大将,他在藁城再次击败平安,建文四年在灵璧之战中生擒平安等南军将领,渡过淮河后又击败盛庸。

建文四年,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城后即位为帝,同年9月大封功臣,朱能被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获赐铁券,食禄二千二百石。他位列功臣第二,仅次于淇国公丘福。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任命朱能为征夷将军,率军征讨安南,行军到广西龙州时在军中病逝,时年37岁,被追封为东平王,谥号武烈。

3、淇国公丘福

丘福,生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安徽凤阳人,行伍出身,早年曾在北平服役,积功至燕山中护卫千户,隶属燕王朱棣麾下。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后,丘福先是与张玉、朱能一起攻打北平九门并控制了北平城。夹河(今河北衡水)、沧州(今河北沧州)、灵璧(今安徽宿州)等战役中,一直担任燕军前锋。

建文四年,燕军与南军在淮河对峙,丘福与朱能率数百人西行二十里,自上流偷渡,突袭南军,击退盛庸,尽夺战舰,使燕军顺利渡河。同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即位为帝,丘福升任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国公封号列表(国公府封号)-第3张图片-欧交易所

丘福

同年九月,朱棣大封功臣,丘福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获赐铁券,子孙世袭,是朱棣钦封的靖难第一功臣。

永乐七年(1409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帅千余人先行,由于轻敌冒进,丘福与靖安侯王忠、同安侯火真尽皆被俘遇害,终年67岁,明成祖闻讯震怒,决定御驾亲征,并剥夺丘福的世袭爵位,将其全家流放海南。

4、英国公张辅

张辅,荣国公张玉的长子,张辅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期间多有战功。朱棣即位后先是封张辅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信安伯,食禄一千石,给予世袭诰券。两个月后又下诏进封张辅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新城侯,加岁禄至一千五百石,“杂犯死罪已免二死,子免一死”。

永乐四年(1406年),张辅以右副将军的身份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朱能在军中病逝后,张辅接任主帅,在安南作战中屡战告捷,于次年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司,战后因功受封英国公。

国公封号列表(国公府封号)-第4张图片-欧交易所

张辅

自永乐七年到永乐十五年,张辅三次以总兵官的身份率军南征交趾,先后四至交趾,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北征。洪熙元年(1425年),改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位太师。

宣德元年(1426年),张辅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德四年(1429年),被解除兵权,加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明英宗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

正统十四年(1449年),张辅随英宗北征瓦剌,于土木之变中阵亡,终年七十五岁,次年追封定兴郡王谥号“忠烈”。

5、泾国公陈亨

陈亨,出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安徽寿县人,早年曾跟随朱元璋从濠州起兵,先是为铁甲长,后擢升为千户,积功至燕山左卫指挥佥事。

国公封号列表(国公府封号)-第5张图片-欧交易所

陈亨

靖难之役爆发后,李景隆率50万大军攻打北平,朱棣没有回防,而是直扑大宁,陈亨等人闻讯前来拦阻,半路传来消息朱棣已经控制了宁王,陈亨便密谋投降朱棣,另一大将刘真不同意,他便夜袭刘真,迫其单骑逃走,随后带着朵颜三卫向朱棣效忠,朱棣大喜过望,史载“自是冲锋陷阵多三卫兵,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建文二年(1400年),白沟河一战,陈亨重伤几死,后来又和平安打了一场恶战,旧伤加重被抬回北平,同年十月去世,朱棣即位后追封陈亨为泾国公。

6、黔国公沐晟

沐晟,黔宁王沐英次子,年少之时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西平侯沐春(沐晟异母长兄)病逝后,因其无子,所以西平侯的爵位由沐晟承袭。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命沐晟为征夷左副将军,与成国公朱能分兵进攻安南,沐晟从云南进攻,朱能从广西进攻。但朱能在途中因病去世,新城侯张辅接替其职,两人在白鹤会师,打下重镇多邦,并擒拿黎季犛,论功封黔国公,岁禄三千石,获赐子孙世袭公爵的诰券。

国公封号列表(国公府封号)-第6张图片-欧交易所

沐晟

永乐十七年(1419年),富州的蛮族叛乱,沐晟率领军队前去围剿,还没等进攻,派人前去晓以大义,竟然令他们投降了。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之后,沐晟被加封为太傅,并且为他铸征南将军之印。

正统三年(1438年),麓川再次叛乱,沐晟和胞弟沐昂、都督方政会兵攻击,并攻下到高黎贡山。正统四年(1439年)再次攻破其旧寨,战败退军,到了楚雄之后病逝,朝廷追赠他为定远王,谥号“忠敬”。

7、荣国公姚广孝

姚广孝,出生于至元元年(1335年),江苏苏州人,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姚广孝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算是靖难之役的首功之臣,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国公封号列表(国公府封号)-第7张图片-欧交易所

姚广孝影视形象

朱棣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后来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在庆寿寺病逝,朝廷追赠其为荣国公,谥号恭靖。朱棣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8、定国公徐增寿

徐增寿,魏国公徐达第三子,也是朱棣的小舅子,曾被明太祖朱元璋选为勋卫带刀侍从,官至右军都督府左都督,靖难之役时因私下向朱棣传递消息,为建文帝诛杀。朱棣即位后,追赠徐增寿钦承父业推诚守正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进爵为定国公,子孙世袭,谥号“忠愍”。

国公封号列表(国公府封号)-第8张图片-欧交易所

徐增寿

这样徐达一脉便成了一门两国公,一直传承到明末,徐达的魏国公爵位由长子徐辉祖一脉传承,历十世十一代,一直在南京居住。定国公则一直由徐增寿一脉传承,共历九世九代,一直在北京居住。魏国公和定国公也成为嘉靖朝以后仅存的五公爵之一,可以说徐达一脉与大明朝共存亡。

小结:

在朱棣册封的八位国公中,朱能的成国公、张辅的英国公、沐晟的黔国公、徐增寿的定国公一直传承到明末,张玉、朱能、张辅、沐晟四人死后被追封为王,张玉、朱能、姚广孝三人配享朱棣庙庭,这几人享尽了人臣的荣耀。

上述八人,大部分都跟随朱棣参加了靖难之役,凭靖难之功,他们升官加爵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八人中没有一个人的封爵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有“草包将军”称号的曹国公李文忠。

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靖难诸功臣为此愤愤不平。而李景隆后来被告发,以国公爵位赋闲在家,到永乐朝末年去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