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游竺。
本文几乎全文摘抄自《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这本书里的导言部分。
而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我好像不太了解“娱乐”这两个字所代表的的真正含义,尽管我到处都能看到它。有很多人都会批判这个时代越来越强的娱乐倾向,“娱乐”这两个字好像一出现就会遭至精英和严肃知识分子的批判,而我在想会不会“娱乐”这个词已经被严重歪曲了本来的内涵。于是我在各种书店(线上的和线下的)都去寻找与娱乐相关的书籍,最终这本《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让我产生了兴趣。这本书的作者是蓝爱国,书的出版社是宁夏人民出版社。
阅读此书的过程非常愉悦,总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而我对这本书的导言部分,有关娱乐的历史梳理部分感触最深,一直无法忘怀,所以便想要跟大家分享此书的导言里关于对“娱乐”观点的演变历史的部分。
在媒体娱乐十分发达的当今世界,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娱乐艺术就构成了各国大众的生活方式并最终成为他们文化价值取向系统中重要的选择内容而不是其他国家自行生产的娱乐方式呢?他们到底抓住了什么有关“娱乐”的本质呢?这点通过梳理了人们对待“娱乐”的观念之演变可以得知一点端倪。
对待“娱乐”的观点之历史演变:
(下边的内容都摘抄自《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这本书里的导言部分,并未全部摘抄,仅是节选,如有进一步兴趣,请自己买书看。)
1、原始文明:
原始社会,“够吃”的生产/消费原则生存体系,闲暇及其娱乐只是自然神灵完全控制的产物,劳动产品是神灵所赐,闲暇是对神的感恩活动时节,他们的娱乐方式就是劳动的延伸,娱乐就是劳动,劳动就是生活,原始人的生产方式和娱乐方式高度结合终究也是他们无可奈何命运的折射与反映。
2、宗教文明:
当基督教把人当成原罪之身,把娱乐当成撒旦的巫魔会元素,从而使一切娱乐为非法娱乐,便不再能成为娱神的工具,劳动及祭祀工作逐渐成为人类的首选娱神活动方式,与之相伴,神圣的观念也就渐次转移到劳动上面。在加尔文式宗教、儒家伦理文化立场来看,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找到接近上帝或伦理最高境界的拯救道路,越多的劳动越能证明丰富而充实的生活,也越能使人借此成为万人劳动是人唯一的合法存在证明。
与这种神圣劳动关系相应,闲暇时间的娱乐被挤压到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娱乐成为人罪感的基本形式。正因为有如此漫长的工作/娱乐观念存在,所以娱乐与道德堕落、宗教教规忤逆的内在必然关系常常导致人们对于娱乐形成一个极为严厉的审判态度,劳动和娱乐的分离,最终导致娱乐从人们生活方式的日常秩序中排出,娱乐,变成某种特定时刻的特定感恩仪式,年节的娱乐活动,正是娱乐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独立并隔绝开来的证明。
3、工业文明:
劳动脱离神赐观念的根本基础在于人类对于劳动生产自由自主控制阶段的到来,从西方而言,14世纪之后的商业繁荣导致城市人文主义观念崛起,18世纪之后,工业革命从工业生产创造的角度进一步把这种人文传统巩固下来,使之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与劳动完全脱离神灵的束缚,成为自由劳动相伴随,闲暇及其娱乐也获得了存在的合法身份,不再在罪感和耻辱中发展自身。此时娱乐的方式和范围空前扩大,人类在娱乐中更能看到自己的自由意志,并用这种娱乐中的自由意志反哺劳动,促进异化劳动的人性化。
4、大众文化:
人文时代的娱乐主题是什么呢?那就是在人的范围内,促进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平等和自由,有闲阶层娱乐和大众阶层娱乐的两分是一个长久的事实,这种两个世界的娱乐分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劳动和娱乐之间分离关系的不正常认可——劳动者不能从闲暇及其娱乐中验证自由的快乐,有闲者却通过摒弃劳动的权力获得了无数的闲暇和娱乐,于是一种与血缘继承等级、财富占有多寡而来的社会阶级划分,导致娱乐剥削的存在成为一种新的可耻的存在。
有钱阶层的娱乐权正是建立在大众生存权的遗忘基础上,与此同时,人们还普遍认为有闲阶级的娱乐,是一种打破工作和消费之间平衡的行为,因此有闲阶级的娱乐,既不能促进自我完善,文化改良,也不能促进社会发展。相反,他们仅仅对时间进行的非生产性利用以取得自己的某种地位,因此人文主义乃至最终确立的“自由、平等、博爱”理性原则为人类社会彻底清除劳动/工作方式、休闲/娱乐方式中的罪感文化提供文化发展思路,作为一个大众娱乐时代的到来,提供一次彻底的文化清场。
也就是说,伴随工作人性化而来的是娱乐及其生活方式本身的世俗化,或者是为了摆脱非娱乐的文化责任,而回归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这种娱乐类似于游戏带给人的体验。哈罗德.L.天格这样说道,"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任何能够刺激鼓励或者激发一种快乐消遣的东西,都能被称为娱乐……虽然生命中充满了束缚、纪律、责任、琐事和大量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娱乐与它们相反,它总是人们喜欢和想做的事情,这就要求消费产品与服务的基础……娱乐——作为动因——正是通过它的结果体现出来的:一种满足和快乐的心理状态“。无论如何,娱乐就是排除了过多文化干扰的一种心理”需求—满足“的叙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工作/娱乐的复杂文化关系史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娱乐作为一个很纯粹的事情,它所要做的就是提供娱乐,不仅多样而且丰富。
韩国电影的强势崛起,关键在于它通过好莱坞娱乐艺术看到了娱乐艺术最本质的一面,那就是,娱乐只是简单而纯粹的娱乐,娱乐是一个抛弃自身文化顾忌的行为,只要做到文化的无所顾忌,娱乐也就充满了力量——一种不是来自娱乐,而是来自生活文化及其存在方式的力量。所谓娱乐艺术的力量,就是回到娱乐本身,因为一旦回到娱乐本身,娱乐焕发出来的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和气质。观众希望电影让他们“愉快地回家”,观众期待电影能为他们提供真实生活经验的替代品,而且电影故事要能包含让他们获得情感满足的元素,观众愿意看到电影对接近理想生活的展示,而不是他们已经知道了实际生活,观众希望看到可能的限度内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他们更喜欢在银幕上展示他们的白日梦。
娱乐本身没有价值,娱乐价值在于它能够开发并满足大众身上与生俱来的娱乐需求,而这种娱乐需求被投资商人看成是一种能够赚钱的绝佳领域,于是好莱坞不仅成为娱乐艺术的大本营,也成为电影商业制度建设的最为完善的娱乐生产企业,从而能最终不断促进电影娱乐演着娱乐的轨道前进。
5、21世纪的娱乐:
到21世纪上半叶,娱乐将不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因为所有的事情可以换个角度和方式来做,为人们提供娱乐,让人们过得更轻松愉快,也就是说,娱乐不再孤立存在,作为单个的概念,它早已失去意义,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任何一件事物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娱乐就没有一切,一切的情趣、色彩、休闲的惬意,美好的心情和生命的意义。
工作和娱乐互渗趋势所导致的最大变化,不是工作如何更为人性化、人道化,而是娱乐本身的工作化,是娱乐开始呈现出工作中才有的社会化特征,也就是说,虽然不能因此说21世纪的娱乐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显而易见,娱乐变得更有计划性,更为理性,更像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娱乐从传统的“个体行为”、“街道行为”、“家庭行为”演变成为一种“泛娱乐行为”——娱乐是全部生活的重要构成,它对于大众生活及其文化的建构,意义绝不亚于工作以及任何传统认为的实践—理性工具体系。
如果以娱乐为标准,我们可以把历史划分为“娱乐匮乏”的时代和“娱乐过剩”的时代。娱乐匮乏的时代,有限娱乐成为无限工作的休整和调节。娱乐过剩时代,娱乐和工作成为彼此延伸,娱乐的产业化由此诞生。那么从娱乐匮乏向娱乐过剩转化过程的动力是什么?其间又发生了什么样值得关注的文化转向?戈比德认为,“从许多方面来说,那种要尽可能多的‘体味生活’、‘体味一切令人’‘愉悦’的事情的愿望,其实是一种最大的贪欲……”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刺激了大众体验一切的贪欲,并把这种贪欲转化为商品生产的基本动力,是贪欲推动了生产的向前发展,并以体验的名义,创造出一种‘体验经济’的新生产方式——娱乐的生产方式“。戈比德继续说道”资本主义,使我们沉迷于不必要的物质追求之中,并因此而播下了‘体验主义’的种子,当不断创造出新的物欲的经济系统能力开始受到一些限制时,这些欲望和需求也就转化为休闲体验。人们冒险,做遍及其欧洲的旅行,窥伺别人的性生活,冲浪,按照佛教中禅宗的做法消除杂念从而专心致志的学习打网球,通过大量精神疗法改变人际关系,制酒以及从其他种种‘购买’来的体验。
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漫游癖:人们不是为了观看别处的风光,而是为了体验别处的生活。“漫游癖”是资本主义体验经济在娱乐休闲领域的自然延伸,正是这种漫游癖的娱乐优先需求,推动了如此泛化、多样,丰富、繁荣的娱乐生活出现。且不论戈比德资本主义娱乐生产动力学,是否就是一个心—物二元的互动结构产物,但它所揭示的娱乐体验主义取向的确可以构成一种新的文化方向的核心——我们已经从一个客观的“需求—满足型”文化时代进入到了一个内在的“体验—快感型”文化阶段。
当如此众多的公共娱乐扑面而来充满大众的生活,大众剩下的唯一选择,似乎就是在无数娱乐中不断作出选择,抛弃,抛弃,选择的多样/单一选择,大众成了一个超级遥控器,不断把预先设置的娱乐信号投射到银屏和幕布上。大众这种被动的消极的娱乐接受位置,在法兰克福学派及其继承者的眼中,正是大众成为资本的产品或意识奴隶根本所在,从而他们需要唤醒他们的反抗意识,通过选择不加入这种资本的游戏颠覆资本旧秩序。法兰克福学派及其继承者的批判思维诚然可贵,但显而易见忽视了大众对于娱乐选择权的主动性、大众对于自身生活方式及其文化道路选择的主体性,如果完全按照此种逻辑对待,商业主义秩序中的娱乐,对待文化产业机制中的娱乐,我们只能摒弃一切娱乐,把娱乐看成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统中的文化帝国主义新策略,这种思路只能放弃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与之相反,英国伯明翰等大众文化学者力图证明,在资本主义的资本霸权,生产霸权和意识形态霸权体制中,大众用戏弄,利用,改写,伪装,诡计,偷盗等诸多手段把主流文本转变成大众的文本,使强势者的话语体系为我所用,因此大众对于支配者的权利从来没有循规蹈矩的接受和消费,娱乐生产被划分成两个阶段的生产,第一阶段是支配者的娱乐生产,按照主流、体制、商业、霸权的逻辑进行,第二阶段的生产是大众对于前者的再生产(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同人文化”),他们为文本添加大众所认同的意义。
以上是那本书的导言部分的摘抄,其他的还包括了好莱坞娱乐工业的特点。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找书来看。
由此我理解了“泛娱乐”的真正含义,娱乐不仅仅只是逗乐取笑,让人哭、让人疼、让人害怕都是娱乐。娱乐就根植于人的本性,否定娱乐的需求就是在否定人性。所以我决定不再对抗商业娱乐漫画,而是反过来利用它实现自己的目的。
为什么人需要故事?为什么人需要游戏和娱乐?如果从体验角度看,人有想要体验更多的冲动,有扩张和复制自身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因为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想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活出十辈子的精彩,真的无法全部都自己体验一遍,所以会需要次一级的“替代体验”。因此娱乐产业、体验经济一定会生生不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