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通常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写成的。显然,每篇论文都有一定的行文风格,不同论文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这些行文风格与共同之处可能是合适的,也可能是失当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形成特定的行文风格与共同之处呢?
总体而言,论文的作者在开展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都会查阅、借鉴大量的文献,从中获得教益和启发。然而,一方面,文献的质量参差不齐,从形式到内容都可能存在不当乃至错误之处。另一方面,读者的学养差异很大,有的能够批判性地学习,可以辨识文献中的精华与不当,有的倾向于认为文献都是可资借鉴的,甚至把文献中的错误当成依据,还有的会在文献基础上自由生发一些不合科学规范的行文习惯。
由此可知,论文中的一些措辞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行文风格,而且反映了作者的科学素养。下面,简要分析论文常见的六个措辞。
填补空白
不少论文都喜欢用“填补空白”或更具体地表述为“填补了××的空白”“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这样的句式。估计作者是看到或听到别人这样表述的,从而学会如此行文。或者说,作者在开展研究时,是在努力寻找空白的,认为只要找到空白,研究意义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心理学研究的确需要寻找空白,不过,研究者认为的空白是不是有意义的空白,则是个问题。特别是有的作者以为用了“填补空白”就使自己的研究意义变得重大了,这是颇为不当的——毕竟,这种评价性的表述,不适合作者自己使用。
类似的,有的作者喜欢用“首次”或“最先”等措辞,性质与“填补空白”相同。
重要意义
这个措辞往往与“填补空白”配套出现,当然也可以单独出现。从研究的角度讲,心理学论文都是有意义的,只是意义大小不同。哪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是需要作者在文中论证的。如果能够阐明研究问题的背景,读者一般能够判断研究的意义大小。因此,作者自己把评价性的表述呈现出来,自然也不合适。
偶尔会有作者在论文中用“重大意义”来代替“重要意义”,在其他时候(比如课题申报、奖励申报),这样的表述更为常见,往往也不合适。
没有差异
一些心理学论文在结果部分往往报告“××没有差异”,这其实是错误的表述。通常,报告“没有差异”的内容不是真的没有差异,而是“没有统计性差异”“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性显著”。因此,笼统地写出“没有差异”,不仅可能误导一般读者,而且反映出作者缺乏良好的统计学思想。
相反,有些论文在表述“统计性差异”时有意忽略“统计性”也是有问题的——报告统计性差异时,呈现与之相配的效应量,是合适的做法。
以期与旨在
太多的心理学论文在引言的最后部分出现“以期××”这样的表述,想用它陈述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特别是实践价值。然而,不少“以期”后面表述的内容往往泛泛而谈,比如,“以期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期对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更为深入的研究”。如果作者充分论证了研究问题,读者自然能够从文中获得感悟,不用专门“以期”。
有些论文用“旨在××”表达类似的意思,效果稍好一些。不过,也可以省略这个词语及其后的文字。
有趣与重要
一些心理学论文的作者喜欢用“有趣的是,××”“本文感兴趣的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这样表述是合适的。不过,如此措辞也容易给人留下一种印象,那就是作者开展相应的研究只是凭兴趣,而不考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况且很多时候,“有趣的是”后面陈述的内容很难让读者觉得有趣。
如前所述,在阐述研究意义时不宜使用“重要意义”“重大意义”,然而,用“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来代替“有趣的是,××”,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随机与便利
心理学论文中出现“随机抽取”表述的情况很常见,但是,从描述的程序推测,作者在抽取样本时肯定不是随机的。如此一来,一篇论文内容的可信性就打了折扣——连不是随机取样的事实都可以随便写,还有什么内容不能随便写呢?作者之所以写为“随机抽取”,无非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甚至是理想的。如此反映出来的是作者只按自己想的去做、去写,不顾事实。
一些心理学论文则老老实实地写着“便利取样”,似乎专门把研究的缺点高调宣传一番,给人的印象也不好。便利样本是样本的一种类型,在学习样本知识时,了解有关情况即可,没必要在论文中特别标注,读者从论文方法部分可以获得样本类型的情况。
总之,心理学论文中的一些常见措辞,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则反映了作者的科学素养和研究品质,不能不特别留意和改进!